深圳企业危机公关公司mou2025

联想没有公关,只有“私关”

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,欢迎关注!

文/燕志华


127号,本公众号突然接到了通知,我们发表于6号的文章《司马南的风险区间和联想的“舆情病根”》被投诉侵权,侵权内容为“侵犯名誉/商誉/隐私/肖像”,投诉主体为联想北京有限公司。

接下来,围绕这个投诉发生的蹊跷事情,让人有点困惑。

1、被投诉后的蹊跷遭遇

本来对于被联想投诉侵权,我们还是有点诧异的。毕竟上一篇文章《如何研判“司马南单挑联想”的舆情风险和未来走势?》已经被联想对手司马南单独拎出来给与了强烈批评,这一篇又被联想投诉!我们深感作为舆情管理和危机应对的专业人士,理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因为不带情绪、不带电,常常不获接纳!


我们收到投诉后也进行了应诉,根据程序,否认了侵权。毕竟所有的材料都是来自各种公开材料,而且网络类似材料连篇累牍的都能看到,我们也没生造什么新内容。我们对于“胜诉”还是有把握的。

接下来的事情,让我们觉得很蹊跷了。

先是喜事。14日上午,我们接到通知:“侵权投诉审核不通过。经平台审核,根据本次投诉未能核实判断被投诉内容侵权,对本次投诉暂不予支持。”我们舒了一口气。我们毕竟保持客观理性立场,绝不会偏倚任何一方,更不会惹是生非、造谣侵权。

但接下来就是郁闷事了。到当日下午5点多,我们又接到大相径庭的通知:“经用户投诉并经平台审核涉嫌侵犯名誉/商誉/隐私/肖像,已被删除。”文章已经消失了。

到底是什么关系的介入,让一篇文章在数小时内历经了生死两重天?

2、联想没有社交

本文的写作,只是按照我们原先的计划而进行,绝非是因为文章被删除“有感而发”。实际上,这个遭遇也让我们深化了对于主题的理解。

我们在上篇文章中提到,联想作为一个大型的知名品牌,在遭遇司马南这样的网络意见领袖挑战,并且掀起了巨大舆情的时候,本着舆情应对和公共关系的原理,也应该有所回应。

正如我们建议所说:“当司马南成功地将事件推进到公共舆论场之中、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显著议题之后,它就成了舆论话题。再有权势的人或者机构,在面对舆论的时候,都是个紧迫的课题,需要作答,因为它代表了公众的质询和态度,你如果忽略,公众就用脚给你投票。”

实际上,联想在面对司马南挑战的时候,可能出于某种考虑,确实是没有公开发声。或许联想有自己的考虑,但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。公共舆论有自己的关注和理解的逻辑,而涉事主体,应顺应这种逻辑并回应他们的关切。

因为面对舆论而发声,本身就代表了诚意和态度,正如我们所言:“说话代表了态度,它本身起码代表了重视,以及和公众沟通的诚意。当议题成为某种舆论的时候,它就不再是司马南的事情,而是公众的事情了。”所以我们的结论是,说比不说好。

愈是沉默,形势就愈是向一边倾倒。因为这意味着舆论场里是一边倒的声音,而缺乏对抗、平衡的声音来对冲。我们过去说“弱者无外交”,今天是“强者无社交”,两者都是不正常的,导致了一种失衡的舆论。正如司马南不断地进击,而作为被挑战对象的大个子,只是沉默地变成了一只任人擂击的大鼓。

或者在某种压力之下,12月10日,联想控股内网发布声明:2009年29%股权转让合法依规未造成国有资产流失。声明中为了增加说服力,所有说法都是引用了相关规定和第三方机构的结论。

不少人已经注意到,这个声明是在内网发的,这意味着,虽然已经传播出来了,但是相当于一次内部会议,你的讲话对象依然是内部人士,而非外部大众。所以作为内部信的语气、态度,依然缺乏公众看重的沟通情境感和阅听感,距离大众想象的公开发言,还是不一样的。

我们可以说,联想在公开场合,依然是沉默的巨人。

3、公关范围:朋友圈or舆论场?

同样的在内部发声的方法,联想此前已经在一个同样重大的事件中使用过一次。

2018年5月,联想被传在一次至关重要的5G投票中没有投给华为,瞬间深陷舆论漩涡,声誉形象岌岌可危。联想在柳传志的带领下,发起了一次“荣誉保卫战”。当时的做法,就是发表一封致联想集团全体同仁的信《行动起来,誓死打赢联想荣誉保卫战》,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公开场合,当做公关的手法。此后,又有近百位企业家力挺联想,帮助发声。

联想似乎偏爱这种先在内部动员,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“流出”到公开舆论场的做法。但2018年做得比今年更好的是,当时联想官方还公布了《关于联想在3GPP 5G信道编码国际会议上投票的简要事实经过》,算是向公众做了一个交代。今年则是至今在舆论场保持沉默。

通过内部喊话,间接进行公共关系的改善,是可行的途径吗?当然可以,但是效果存疑。因为这种做法仅仅满足了凝聚内部的功能,但是对于更为重要的舆情回应来说,缺乏一个应有的“公共态度”,和公共价值观的彰显。

我们在此前针对各个应对失措的重大舆情,曾经多次撰文提出,当一个重大舆情爆发的时候,事件的当事方亟需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周围的亲友、同事、组织、兄弟单位,而是一个更为宏大的舆论的主体:中国当代亟需事件真相的公众。

如果在这个关键认知上出现问题,那些重大舆情,几乎没有和舆论、和公众进行和解的可能。联想恰恰在这方面,因为不正确的应对,处于和公众胶着的危机状态。

原因无他,面对公众的重大关切,你的沉默,代表了默认,或者傲慢。如果是前者,那么有利于对手;如果是后者,又激起公众的愤怒。目前的情势是,联想的沉默导致了两种力量的合流,潮水般涌来,形成舆论的暴击。这种大型的品牌和公众人物,面对潮水般的舆论质疑而保持沉默,在可见的国内外视野里,都是罕见的。

此前,我们在评论成都49中学和复旦大学数学系教师杀人案中,已经分别提出,两个学校的应对,掉进了同一个可怕的认知陷阱中:

在49中的学生坠亡案中,相关部门对于关键信息的保守也是出于一定程度的良好初衷,比如避免波及无辜的同学、寄望于与家长的私下沟通悄悄解决、“不要闹大”等,但是未曾预料的是,公众对于真相的极度饥渴,和相关部门对于关键信息的隐瞒,构成了事件关键时段的主要矛盾。两者之间的巨大落差,构成了网络舆情的巨大张力,引爆后释放出了巨大的舆论能量。

在复旦大学的凶杀案中,校方出于传统的应对思维,追悼死者,控诉凶手,却罔视了网络上汹涌的舆情和强烈质疑,以为营造悲情氛围就足以团结群众,打击敌人。但校方在只对朋友圈发声的同时,还对于网络质疑进行了强烈反击,再次激怒网友,引发次生舆情。

我们总结上面的两个案例来说明,当联想一而再地进行内部喊话的时候,它实际上忽视了中国网络舆论的主体,也就是将近十亿之众的中国网民,而后者是更为重要的对象。

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我们可以说,联想沉默的本身,导致了一个他们意想不到的巨大的次生舆情,也就是在司马南所称的“国有资产流失”之外,沉默制造了一个更大的“声誉的流失”。

你选择了忽视网民,可是你这么大的块头,网民可不会忽视你!

你保持了沉默,激怒了网民,他们可不会沉默!

作为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品牌公司,在面临重大声誉危机的的时候,忽视公共关系的改善,却悄悄进行了“私关”,也就是私下的运作上,这显而易见并非良策。

 

作者:燕志华 博士  
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/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/资深媒体人


往期精选:

司马南的风险区间和联想的“舆情病根”

如何研判“司马南单挑联想”的舆情风险和未来走向?

联通微博事件:一场大规模的“吹灰”社会实验

网络大V罗昌平刑拘背后:被抛弃的人

杭州电视台播出事故最大的教训是什么?

“孟晚舟旋风”背后的宣传、新闻和真相

政法委书记粗暴回应背后:一些拆迁干部已走上领导岗位
不可低估这一轮疫情的国际意义和治理价值
漩涡中的张文宏:谁在左右网络舆论?
重大事件关头的新闻发布策略:如何现场回答棘手提问?

这一轮疫情中三股小型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

杭州频遭谣言之祸的背后:一座为“情”所伤的城市

让南大“躺枪”的这个舆情,一天之内就有了真相

林生斌案的另一面:警惕舆情中的道德愤怒

如何看复旦大学关于案件的最新通报?

复旦案件需要充分吸取成都49中的舆情教训

高考的“旋转门”:城市青年躺平,衡水青年奋起

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之后,第一要务是做什么?
人口舆情:一个重大风险议题的低效率管理
杭州“瞒豹”事件并非舆情事件,只是一个社会新闻
从特斯拉危机看舆情时代的“公关素养”
特斯拉:意外引爆了一场中美博弈的敏感舆情
“女辅警敲诈官员”舆情案,我们总结了三个教训
茅台危机的最深启示:政企亟需完善舆情决策机制
什么样的舆情回应安全又合格?我们划分了三个等级
这场关键之战,传统媒体让出阵地自媒体高歌猛进
学者之死和舆情“西迁”
星巴克:一个经典的公关行动案例!
从员工猝死看资本如何将法律问题转化成公关问题
复盘京东道歉:一个短视频如何踏进了三个舆情雷区
都市媒体下沉,构成对基层的“文化入侵”
马保国、武则天她M在Q州……中国“低俗文化”小史
大选中的传播:社交时代的美国传统媒体依然强大
“于鑫慧事件”背后:反转舆情的主角常常是女性
鲍某明案拆解:“后真相”时代舆情应对的新策略
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
这则假新闻的爆发,是各方“共谋”的结果
教育舆情高发,校长该有何为?
粮食舆情:一场社会心理的“意外波动”
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
许可馨事件,如何演变成了一起“次生舆情”
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“结构困境”
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重建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
“方方现象”背后: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

欢迎关注专业舆情公众号“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”

 


您的项目需求

*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,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。